天天健康

视网膜脱落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avatar 聪云氏
2.1万 热度 A+ A-
一、视网膜脱落的病因1.视网膜变性:由于视网膜构造复杂,血供独特,易于因种种原因引起变性。周边部与黄斑部为变性好好部位。视网膜变性是视网膜裂孔形

一、视网膜脱落的病因  

1.视网膜变性:  由于视网膜构造复杂,血供独特,易于因种种原因引起变性。周边部与黄斑部为变性好好部位。视网膜变性是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  

2.裂孔形成:  在裂孔发生之前,常见下列改变1格子样变性;2囊样变性;3霜样变性;4铺路石样变性;5视网膜加压发白和不加压发白;6干性视网膜纵向皱襞。  

3.玻璃体变性:  正常情况下,玻璃体为一透明胶状结构,充填于眼球内后部4/5的空腔内,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贴着于色素上皮层有支撑作用。除在睫状体扁平部到锯齿缘以及在视盘周围和视网膜有粘连外,其他部位仅和视网膜内界膜紧紧相附,但并无粘连。  

4.视网膜脱离发生前:  常见的玻璃体变性改变有1玻璃体脱离;2玻璃体液化;3玻璃体混浊和浓缩;4玻璃体膜形成。  5.危险因素:  1与近视眼的关系;2眼外肌运动的影响;3与眼外伤的关系;4与遗传的关系。  

二、视网膜脱落的发病机制  

1.视网膜变性与裂孔形成  由于视网膜构造复杂,血供独特,易于因种种原因引起变性。周边部与黄斑部为变性好好部位。视网膜变性是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在裂孔发生之前,常见下列改变  1格子样变性:  格子样变性与视网膜脱离关系最为密切。由此产生裂孔者占裂孔性脱离眼的40%。在正常眼球中亦可见到,约为7%。格子样变性发病无种族及性别差异,侵犯双眼,其形成和位置常有对称性。  

2囊样变性:  好发于黄斑部及颞下侧锯齿缘附近,边缘清楚,圆形或类圆形,暗红色。小腔隙可融合成大囊腔,故大小差异很大。发生于眼底周边部的网状囊样变性,成为簇状而略显高起的小红点,附近玻璃体有纤维状或颗粒状混浊。黄斑部囊样变性初起时呈蜂窝状小囊腔,无赤光检查时特别明显。周边部或黄斑部的小囊腔逐渐相互融合成大囊腔。前壁常因玻璃体牵引而破裂,但只有在前后壁的有破裂时才成为真性裂孔而引起视网膜脱离。  

3霜样变性:  大多发生于赤道部和锯齿缘附近,视网膜表面可见到一些由细小白色或略带黄色发亮颗粒覆盖的区域。厚薄不匀,如同视网膜上覆盖了一片霜。  

4铺路石样变性:  一般见于40岁以上的近视眼患者。双眼多见。好发于下方周边部眼底,表现为具有色素性边缘的淡黄色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的多发性萎缩病灶,大大小小的病灶列成一片。  

5视网膜加压发白和不加压发白:  将巩膜压陷后眼底的隆起部,变为不透明的灰白色,称为加压发白。病变进一步加重时,即使不加压也呈灰白色,称为不加压发白,其后缘有时形成一清晰的嵴。  

6干性视网膜纵向皱襞:  皱襞自锯齿状缘的齿缘间向赤道部方向伸展。是过度生长视网膜组织的折叠。一般无需治疗,但亦有在皱襞后端客观上玻璃体牵拉而发生裂孔之可能。  

2.玻璃体变性  为引起视网膜脱离的又一关键因素。正常情况下,玻璃体为一透明胶状结构,充填于眼球内后部4/5的空腔内,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贴着于色素上皮层有支撑作用。除在睫状体扁平部到锯齿缘以及在视盘周围和视网膜有粘连外,其他部位仅和视网膜内界膜紧紧相附,但并无粘连。  视网膜脱离发生前,常见的玻璃体变性改变有:互有联系的玻璃体脱离、液化、混浊、膜形成、浓缩等。

发布于 2021-01-09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