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膽囊息肉到底切不切

avatar 折梅名姝
2.1萬 熱度 A+ A-
受訪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肝膽外科副教授 商昌珍文/通訊員 王海芳隨著人們高脂、高蛋白飲食的增多、飲食的無規律及環境汙染的加劇,膽囊息肉的

受訪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肝膽外科副教授 商昌珍

文/通訊員 王海芳

隨著人們高脂、高蛋白飲食的增多、飲食的無規律及環境汙染的加劇,膽囊息肉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膽囊息肉的檢出率明顯增多,目前已成為肝膽外科門診的常見病。膽囊息肉一般症狀輕微,甚至無症狀,多在體檢的B超檢查時被發現。對於潛伏在膽囊裡的“肉疙瘩”,應該如何應對?是不是膽囊長息肉就意味著要放棄膽囊呢?很多患者都關心這個問題。

 膽囊息肉多數無症狀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肝膽外科商昌珍副教授表示,膽囊息肉是膽道系統常見疾病之一,多見於25-55歲的年齡段,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膽囊息肉的發病原因為綜合性因素所致,其中,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和飲食不規律是膽囊“長”息肉的常見原因。膽囊息肉多數無明顯症狀,80%以上都是在定期體檢做B超檢查時被發現的。一小部分膽囊息肉患者會有上腹部飽脹不適、反酸噯氣、食慾減退等“”的表現。

息肉>1cm,建議切除

超聲檢查是發現膽囊息肉最常用、最方便的檢查手段,即使是小於5毫米的息肉,B超的檢出率也可達90%以上。值得指出的是,B超檢查難以區分膽囊息肉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如果想確定膽囊息肉究竟是良性還是惡性,還得進一步做彩色多普勒超聲或血管造影、內鏡超聲、CT或病理活檢等檢查。

是不是膽囊長息肉就意味著要切除膽囊呢?商昌珍指出,膽囊息肉是否需要手術治療,是有指徵的:對於經常出現上腹部飽脹不適、等明顯症狀的膽囊息肉,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腸和其他膽道疾病後,建議考慮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對於無症狀的膽囊息肉,當息肉直徑超過1cm、定期B超檢查發現息肉持續增大,且是基底寬大的腺瘤樣息肉,為防止息肉進展或惡變也應考慮手術治療。如果沒有以上幾種情況,可不必急於手術,但要定期檢查,每3-6個月做一次B超觀察息肉變化情況。

切除膽囊,消化很受影響?

當醫生建議症狀明顯的膽息肉患者切除膽囊時,患者大都不願意,有的是怕挨一刀,有的則擔心切了膽囊,身體就“垮了”。他們最大的擔憂是:膽囊是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切除膽囊會嚴重影響消化功能。

商昌珍指出,其實,膽囊只起儲存和濃縮膽汁的作用,它並不產生和分泌膽汁。真正產生和分泌膽汁的器官是肝臟。膽汁是幫助消化食物的物質,切除膽囊後,膽汁儲存和濃縮功能雖然喪失,但膽汁仍能在小腸內與食物混合,起到消化作用。此外,由於膽囊炎等的影響,發生病變的膽囊大多已喪失原有的功能,甚至可能癌變,膽囊已成為有害而無益器官,所以,對於膽囊息肉已達到手術治療指徵的患者來說,該手術時就應果斷手術,一味追求“保膽”是不明智的。現在,膽囊切除術幾乎全部都是在腹腔鏡下完成,手術創傷小、術後恢復快。

在切除膽囊後,一些患者會出現不適表現,但多為暫時性,一般在術後1-3個月可恢復,並正常飲食。

商昌珍提醒,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和飲食不規律是膽囊“長”息肉的常見原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搭配膳食,避免過多地攝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及肥肉等);同時,規律三餐飲食,摒棄不吃早餐、常吃夜宵的不良習慣,這些都有助預防膽囊息肉的發生。

 

釋出於 2021-01-11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