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盲目輸液等於玩命

avatar 雨安小仙女
2.1萬 熱度 A+ A-
    有統計資料表明,我國每年治病輸液大約104億瓶,十三億人平均每人輸液8瓶,遠遠高於國際2.5~3.3瓶的量。有人形象地把醫

    有統計資料表明,我國每年治病輸液大約104億瓶,十三億人平均每人輸液8瓶,遠遠高於國際2.5~3.3瓶的量。有人形象地把醫院中常見的打吊針的場面稱作“吊針森林”。在國外90%的病人是口服用藥,而在中國卻相反,這種過度用藥輸液嚴重危害了患者健康! 

現象掃描

 

  打吊針成為治病首選 患者有要求 醫生更樂意

在某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所有的座位上都坐滿了輸液的人。一名只有6歲左右的小姑娘,只是輕微,配點藥口服便能解決問題。但是,家長偏要纏住醫生為女兒輸液,認為輸液比口服藥品效果好。在另一家三級甲等醫院,這裡輸液的人更多,除了輸液室裡坐滿了人,連醫院的走廊通道上也有躺在病床上接受輸液的患者。調查發現,在吃藥、打針還是輸液的選擇上,不少患者和醫生達成了默契,首選輸液!而多數患者並不清楚,這種選擇其實違背了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用藥原則。在門診,經常能碰到特別迷信“吊瓶”的病人,堅持認為輸液比吃藥療效好、見效快。有的患者到醫院看病,如果醫生診斷後認為不需要輸液,患者反而會埋怨醫生不負責任。這就是患上了“輸液病”。患有“輸液病”的患者,錯誤地認為不輸液就治不好病。他們覺得自己忙於學習、工作、賺錢,追求儘快痊癒,不瞭解疾病痊癒需要一個過程。到醫院直接要求醫生開出輸液的處方,拒絕服用口服藥物。於是一些醫生乾脆順水推舟,滿足了病人的“選擇權”。一些醫生坦言:“打吊針病人高興,醫院也來錢,自已也有利,何樂不為?”還有些醫生,為了私利縱使患者儘量多輸液。如患者林先生前不久就遇到了一個“愛開輸液”的醫生。當時他,去醫院求診,當時醫生二話沒說直接就讓他輸液,而且開了三天的量。林先生表示能不能先輸一天,如果明天燒沒退下去就再說。那位大夫很不樂意,他說自己明天休息,沒法再給他開藥。最後林先生還是說服醫生,只開了當天的輸液量,併為此支付了將近200元藥費。

  子女盡孝心,老人反遭罪

王先生是一傢俬企的老闆,也是個孝子,春節前特意把鄉下年邁的雙親接到城裡自己的家中來過年。因老太太平時自覺心臟有點不適,這次來城後經檢查也不過是心電圖輕度異常而已,王先生出於一片孝心要先給老媽調治調治,好讓老人家過個快樂年。他認為輸液治療最好,便找到某醫院心內科張主任。張主任立即給予輸液治療,哪知輸液才幾個小時,好端端走進病房的老太太突然昏迷不醒,人事不知,後經CT檢查顯示廣泛,成了植物人,好也難好了,但一時也死不了,住進重症監護室全靠輸液、輸氧維持生命,每天醫藥費上千。這下子幾乎把老頭子急瘋了,因老太太給他生了四個兒子全都很成才,其中一個還在京城工作,哪能讓她就這樣離他而去?老頭子找醫生討個說法,醫生說這是難以預測的病理變化,是心臟血管內的脫落後隨血液迴圈進入腦血管所造成。孝順兒子王先生這時也只能啞巴吃黃連。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太,心臟有點不適但尚未達到心肌梗塞那樣嚴重的程度,子女要盡孝道給予治療,就是口服點相關的藥物或者中藥也能很好地解決問題,何必要給她輸液?可以肯定,如果不予輸液治療或者只是口服藥物,老太太還真正能過個快樂年!結果這樣一折騰,好事變成了特大的壞事!

輸液治感冒差點丟性命

前不久,72歲的王老太患感冒,連續兩天發熱至39℃,還帶有咳嗽,吃了感冒藥效果也不明顯,王老太在老伴的陪同下來到醫院,要求醫生給她打點滴。雖然醫生建議她口服藥和肌肉注射結合治療,但心急的王老太堅持要輸液:“我以前感冒好不了都是掛鹽水掛好的,這個快!”沒想到鹽水還沒掛完,王老太就出現了氣急、心跳加快的症狀,甚至咳出來的痰裡都帶有血沫,嚇得老伴手足無措。醫生立即停止輸液後對王老太進行檢查,發現她已經有心力衰竭的跡象,注射了強心針後才慢慢恢復正常。老伴到現在回想起來還心有餘悸:“沒想到差點因為感冒丟了性命!”。醫生解釋說,生理鹽水進入血液後,導致血液總量增加、血液迴圈量加大,心臟負擔加大,血壓隨之升高,容易引起左竭,而體質較差的老年人尤其危險。

 婦科炎症亂輸液 越輸越嚴重

小羅在一家公司任會計,去年年底了,工作特別忙。當時她發現自己腹部疼痛,排尿困難、排尿痛,她知道是自己的又犯了。因為人流手術,小羅曾患上盆腔炎。以前每到這時候,她總是找醫生輸液消炎,幾下壓下去了事。這次也不例外,小羅仍然來到離家不遠的一家小診所輸液,但是這次炎症卻怎麼都好不利索,隔不了幾天又犯。痛得不行的小羅不得不請假來到市醫院。婦科醫生告訴她,都是她自己隨意輸液,濫打點滴,亂用抗生素惹的禍。不少患者被檢查出患了婦科炎症後,為求快點好,常常向醫生要求輸點液。事實上,普通的盆腔炎、、透過服藥加上區域性外用藥物就可以治癒,不需要輸液,更不能頻繁反覆輸液,特別是輸液中加入抗生素。不按療程治療或濫輸液、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會導致陰道菌群失調,造成細菌耐藥或重複感染,甚至會引起難治性陰道炎。

 深層分析

 

  醫生熱衷給病人輸液多是“利”字在作怪

因感冒發熱高燒不退,聽從醫生建議輸液的老李,在醫院遇到了老朋友,該醫院資深藥劑師陳女士,陳女士輕聲告訴他:“不就是一個感冒,能不輸液就不輸液。”陳女士講,她全家都是“不輸液者”。她女兒今年11歲,竟然堅持只有兩次的輸液記錄。而她自己和丈夫,可以做到不服藥,只服用薑湯,也可以痊癒感冒。陳女士還說,你們一感冒就吃藥,而且吃的竟然是抗生素,體溫上升,就要求醫生輸液,一輸就是三四天,你們全部是在玩命。作為不懂藥理的老李,對她這“數落”聽過後也就一笑了之。直到看到一組資料,當真嚇人一跳。2009年中國醫療輸液104億瓶,相當於13億人中每人輸了8瓶液,遠遠高於國際上2.5瓶的標準。與之還有一個相關資料,中國人的抗生素用量是美國人的10倍。

中國人生病特別喜歡輸液,其實大多數是一種“被輸液”。輸液被一些醫生美化成見效快的醫療手段。殊不知在輸液過程中,孕藏著難以估量的風險。護士的穿刺、輸液滴速、注射液質量、輸液器質量等等,這眾多的環節中只要有一個發生問題,就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有資料稱,在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中,有8成以上屬靜脈輸液引起的。但是,這種風險普通消費者並不知道,他們“無知者無畏”。中國人每人輸液8瓶,人家才2瓶多,中國人的身體也是肉長的,不會比外國人更耐藥。為什麼國外對輸液慎之又慎,而中國人“樂此不疲”,而鮮有關於輸液風險方面的宣傳?這背後其實暗藏著一個巨大的“利”字,試想一下,中國13億人,每人8瓶,這是一個天量,由此還有輸液的玻璃瓶、軟塑袋、注射器等等,那是一個何其巨大的市場?從原料供應商,到生產商再到醫院以及醫生,每一個環節都有著巨大的利益糾纏。醫生經過專業訓練,比病人要更多懂得輸液的風險。但是他們一般不會說,而且還有人在推波助瀾。病人就“無知者無畏”,以為輸液是21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也是最安全的發明。這些一生病就想“輸液”的病人,又有多少人接受過公共醫療機構關於藥理的宣傳,又有多少人得到過醫生的風險提醒?生了病走進醫院,醫生簡單問診,然後就刷刷地開輸液單。每個醫院最不夠用的就是輸液大廳,裡面熱鬧得像個菜市場,人人手上插一針頭,頭上掛一瓶鹽水,“享受”著被輸液的“樂趣”。  

業內人透露,醫院和一些醫生熱衷讓病人輸液,無非也是“利”字在作怪。有人算了一筆帳,以普通感冒為利,在所有治療方法中,以“輸液治療”醫院可以從中獲得更大利益。治感冒的口服藥有許多種,一般西藥有感康、白加黑等,中藥有羚羊感冒片、雙黃連口服液等,中西藥混合的有維C銀翹片等。這些感冒藥中最貴的要數西藥白加黑,售價也不過十多元,其它列舉的藥品均不超過10元,每盒都可以服6日左右。也就是說,口服藥物治感冒,最多不超過20元。而肌肉注射,常用的有安痛定+地塞米松+病毒唑+潔黴素或阿米卡星等,有的乾脆混合一針肌注(錯誤用法),也有分別注射的,價格在10~15 元之間,一般不超過6天,費用在100元錢左右。靜脈輸液一般都是抗病毒+抗感染+協同藥(如VC)+液體+輸液器+床位費+輸液手續費。費用的高低,取決於抗生素的檔次,最便宜的也要60元~120元/天,如果輸上6天,患者就要支出700多元。由此不難看出,靜脈輸液的費用是口服藥的幾倍甚至幾十倍。難怪經常有人抱怨,治一個感冒竟要花上千元。這上千元的費用裡,除了必要的檢查外,都是花在靜脈給藥上。不必要的輸液對患者來說,就是花錢買痛苦、買風險,對醫學來說也是倒退,對國家來講,更是醫療資源的極大浪費。

 權威觀點

 

  預防腦血栓 定期輸液不解決根本

每年秋冬季節,有些腦血管患者開始輸一些活血化淤、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認為輸了液就能防止腦血栓。對此專家認為,腦梗塞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輸液,但是輸進的藥液隨著身體的新陳代謝,不可能長期有效,所以腦血栓的防治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靠輸液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預防腦血管疾病,平時不可忽略生活細節,如低鹽、低脂、戒菸和避免久坐;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精神過度緊張、焦慮。此外,積極治療引起腦血管病的各種因素,如患者應注意有效控制血壓;定期進行腦血管病的預防性檢查等。

  治感冒輸液就像“導彈打蚊子”

從小到大,每個人患感冒的次數可能數也數不清。但就是這樣一種常見病,卻“苦”了中國人的腰包。一位外國醫生曾說,治療感冒,中國可能是全世界花冤枉錢最多的國家。此言雖然尖刻,卻一針見血。中國人對於感冒的重視程度,讓許多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很是不解。盧克是加拿大人,在中國某媒體工作已經9年。“以前在家得了感冒,從來沒想過要上醫院,如果實在難受,比如說咳嗽睡不著覺,就會給家庭醫生打個電話,他會讓我喝點止咳藥。”盧克說,來到中國後,他一感冒,同事們就會勸他趕快去醫院輸液。“我挺不理解的,以前從來沒有治過感冒,就是休息休息,一週就好了。”在英國,人們一旦患了輕度感冒,往往會花上十分鐘給自己煮一杯熱騰騰的薑茶,配上紅糖和檸檬服下,當作治癒的藥物。稍微嚴重些的人,在喝完薑茶之後,會請假一天在家安心休息,讓自己儘快恢復健康。專家認為,治療一般感冒輸液就像“導彈打蚊子”。其實,感冒初期可以喝3天的板藍根或感冒沖劑,這樣有益於縮短病程。對於感冒藥的使用,專家建議,國內銷售的感冒藥多是複方製劑,裡面會有解熱鎮痛、防鼻充血等各種成分,所以服用一種就足夠了。

 濫用輸液存在五大潛在危害

發熱反應:發熱是輸液中常見的一種反應,常因輸入致熱物質、輸液瓶清潔滅菌不完善或被汙染、輸入的溶液或藥物製品不純、消毒儲存不良等所致。表現為發冷、寒戰和發熱,輕者發熱常在38℃左右,在停止輸液數小時內可恢復正常。嚴重者,初起寒戰,繼之高熱達40~41℃,並有噁心、嘔吐、等症狀。

:肺水腫是由於輸液速度過快,短時間內輸入過多液體,使迴圈血容量急增加,心臟負擔過重而引起。患者突然出現呼吸困難,氣促、咳嗽,泡沫痰或血性泡沫痰,嚴重時稀痰液可從口鼻湧出,肺部出現溼囉音。這是急性左心衰竭的表現,如果不停止輸液並採取急救措施,可能導致生命危險。

靜脈炎:靜脈炎是由於長期輸注濃度過高、刺激性較強的藥液,或靜脈內放置刺激性大的塑膠管時間太長,而引起區域性靜脈壁的化學炎性反應,也可因在輸液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引起區域性靜脈的感染。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區域性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有時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

空氣栓塞:空氣栓塞是輸液時空氣未排盡,橡膠管連線不緊有漏縫或加壓輸液輸血無人在旁看守時,可能發生的危險併發症。只要少量空氣進入靜脈時,患者就會感到胸部異常不適,隨即發生呼吸困難、嚴重紫紺和缺氧,並可立即導致死亡。

微粒栓塞:我國《藥典》規定,每毫升輸液液體中粒徑大於10微米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過10個,粒徑大於20微米的不得超過2個。目前除英國和澳大利亞外,其他國家均未對粒徑10微米以下微粒做出限量規定,而人體最小毛細血管的直徑只有4—10微米,因此藥液中的較大微粒可直接造成血管栓塞,引起區域性供血不足、組織缺氧而導致水腫和炎症。較小的微粒可能被吞噬細胞吞食,導致巨噬細胞增大,形成肉芽腫。國外學者在屍檢中發現,用過40升輸液的患者肺標本中有5000個肉芽腫。國內有人報道,長期接受靜脈輸液的病人可出現肺張力過度及。藥液微粒的潛在危害不可輕視。

 “能口服不注射”仍是權威的用藥原則

世界衛生組織提倡: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即使必須注射的也應該儘量減少注射的次數,同時減少注射劑聯合使用的種類,避免不良反應和配伍禁忌的出現。為什麼要強調這樣的原則?首先,三種用藥方式中,口服用藥的不良反應最輕、最慢,因此最安全。靜脈輸液是把藥物直接輸入血液,不良反應最猛也最快,有的幾分鐘內就置人於死地。特別是在一些基層醫院、個體診所,由於搶救設施缺乏,人員的搶救知識匱乏,一旦出事很難逆轉。其次是輸液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再次,輸液進行靜脈穿刺時會引起疼痛。四是輸液成本最高,用於輸液的抗菌藥費用往往高出口服藥很多,甚至是數倍。

只發消化系統沒問題 口服和輸液效果相當

在一般人的印象裡,輸液最大的好處就是“好得快”,甚至一些醫生也會做出這樣的解釋。專家認為,這種說法“在某些情況下是對的”,因為靜脈注射藥物能被完全吸收,藥效也比較快,十幾秒鐘就能讓血液中的藥物濃度達到有效範圍。“但是在其他情況下,只是一種錯覺或心理作用,感冒打點滴就屬於此類。”專家認為,任何病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和痊癒週期。只要消化吸收方面沒有問題,大部分藥物口服和輸液的效果是相當的。

  三種情況一定要輸液

專家指出,只有三種情況病人必須接受輸液治療:首先,當病人上吐下瀉導致脫水,要透過補液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其次,如果病人身體裡有有毒物質,比如吃了相當數量的安眠藥,必須洗胃,同時需要補液以促進有毒物質加速排出體外;最後,完全出於治療原因,有些藥不適合口服,或者有少數藥物需要稀釋以後進行靜脈點滴。

釋出於 2021-01-20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