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病屬溫病範疇,中醫學文獻中的“喉痺”、“喉風”、“鎖喉風”、“白蟻瘡”、“白纏喉”、“白喉風”等包括有本病。鄭梅澗《重樓玉鑰》說:“白喉乃由熱毒蘊結肺胃二經,復由腸寒,下焦凝滯,胃氣不能下行,而上灼於肺,咽喉一線三地,上當其行,終日蒸騰,無有休息,以致腫且滯,潰見閉矣……”。
一、一般護理 嚴格隔離,不少於7天,臥床休息2~4周,有心肌損害時應延長至4~6周甚至更長。對患者用過的器皿煮沸15分鐘消毒,或用2%來蘇浸泡。煩躁不安者,可給鎮靜劑,如注射硫酸鎂。給予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飲食與維生素B、C,保持口腔清潔,防止繼發感染。
二、藥物治療 白喉抗毒素:宜早期、足量。依據病情輕、中、重不同,劑量分別為2~6~10單位,肌肉注射。注意使用前進行皮試:用生理鹽水稀釋10倍後取0。1ml注於前臂屈側皮內,15~30分鐘後無過敏反應紅腫方可應用,過敏者須先做脫敏治療。 抗生素:青黴素40~80萬單位肌注,2次/日。也可用紅黴素、四環素,或聯用。
三、白喉病中醫藥治療
1、疫毒犯肺型: 症狀:發熱惡寒,頭痛咽痛,咽喉出現偽膜,舌紅苔薄白略幹,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利咽。 方藥:除瘟化毒飲加減。 桑葉10克,葛根30克,生地20克,山豆根15克,黃芩12克,貝母12克,土牛膝12克,沙參12克。 水煎服,一日劑,早晚分二次口服。
2、疫毒化火型: 症狀:壯熱心煩,咽乾疼痛,咽喉偽膜迅速蔓延,色黑,頸腫顯著“牛頸”,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解毒清熱,瀉火救陰。 方藥:白虎湯、犀角地黃湯合普濟消毒飲加減。 生石膏20克,知母12克,生地20克,水牛角10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板蘭根20克,玄參15克,銀花15克,山豆根15克,牛蒡子12克,甘草10克。 水煎服,一日劑,早晚分二次口服。
3、肺氣阻遏型: 症狀:偽膜迅速增大,咽乾喉緊,犬吠樣咳嗽,喉間有痰,呼吸急迫,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祛痰通遏,解毒利咽,清熱瀉肺。 方藥:麻杏石甘湯加味。 麻黃6克,杏仁12克,石膏15克,甘草9克,浙貝母12克,山豆根15克,葶藶子10克,川軍10克後下,土牛膝根15克。 水煎服,一日劑,早晚分二次口服。可配服竹瀝膏、鮮竹瀝水。
4、陰虛肺燥型: 症狀:咽乾口燥,偽膜幹黃,大便燥結,舌紅、苔薄黃,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肺。 方藥:養陰清肺湯加減。 生地20克,玄參15克,麥冬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浙貝母12克,黃芩12克,山豆根15克,土牛膝15克,板蘭根15克。 水煎服,一日劑,早晚分二次口服。
有的學者認為白喉發病多見於秋末春初,應屬於伏氣溫病或伏溫外加新感觸發的範疇。白喉發病,其本在於手太陰肺經,其標在於手少陰心、足少陽膽經,累及他經者,是火毒瀰漫,傳變五臟六腑的過程。如果肺中燥火久鬱不解,三經本證未罷,更導致五臟俱虛。故可將白喉整個發病過程劃分為邪盛與正虛兩個階段,前兩型為邪盛,後二型為正虛。近年來,白喉症候趨於輕化,危重證候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