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3件事最易惹梅毒

avatar 六合瑜英
2.2萬 熱度 A+ A-
是一種慢性感染性疾病,新中國成立前在我國的發病率一度較高,新中國成立後經整治,到上世紀60年代一度在國內基本消失,但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現,此後發病勢頭見長

是一種慢性感染性疾病,新中國成立前在我國的發病率一度較高,新中國成立後經整治,到上世紀60年代一度在國內基本消失,但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現,此後發病勢頭見長,成為不可忽視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專家指出,近十年來梅毒病例的增加,跟人們性觀念的開放、不潔性行為增多有關。梅毒早期發現可透過規範、足量使用青黴素得到有效治療。但臨床上有不少梅毒患者症狀不明顯,直到術前驗血排查,甚至是到了病程後期身體其他器官受損才發現,這種發病的隱蔽性特點可能跟患者濫用抗生素的既往史有一定關係。而從預防的角度看,避免不潔性接觸是遠離梅毒的關鍵。

文/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方寧、張秋霞

醫學指導/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周少虎教授、眼科黃仲委教授

隱形梅毒增多 與濫用抗生素有關

“其實現在的梅毒與幾十年前的梅毒的病原體並沒有多大的變化,為何隱例會增多呢?”周少虎認為,這與醫療衛生條件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有一定關係。

“舊社會缺醫少藥,特別是對梅毒有療效的抗生素,普通人在當時並不容易獲得。”周少虎解釋說,相比之下,現在人們想買青黴素並不是難事,甚至存在盲目濫用抗生素的現象。比如,有些人換了、喉嚨或身體其他地方有點小炎症就會自作主張使用抗生素。

他指出,對不知道自己體內有梅毒潛伏的患者來說,濫用抗生素有時可能“歪打正著”,對體內的梅毒起到抑制的作用。但因用藥不規範、不足量,所以對體內的梅毒“打得不夠徹底”,反而可能使其病原體產生耐藥性,繼續“潛伏”得更深,長年累月在體內悄悄蔓延,直到後期累及其他器官和系統才發現。

提醒:不潔性接觸是感染主因

據專家介紹,性接觸是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佔其95%以上。因梅毒的病原體對人體泌尿生殖器官的面板黏膜有很強的親和力,只要有極細微的破損,就可乘機鑽進去使人致病,而且越是早期傳染性越強,隨著病程的進展傳染性會減弱。而除了性接觸之外,母嬰垂直傳播以及透過血液(比如吸毒者共用注射器)也是不可忽視的傳播途徑。

臨床上,梅毒患者的年齡分佈很廣,從嬰幼兒到成年人甚至高齡老人也屢有發現。因此,為保護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健康,現在無論是男女老少,醫院都會把患者的梅毒血清檢查列為術前的常規檢查專案之一。有人認為術前查梅毒“多此一舉”,甚至質疑醫院增加此類檢查專案是對患者的歧視,有藉機斂財的嫌疑。

對此,周少虎認為應從醫療安全的角度來理解術前排查梅毒的必要性。“信任自己患病的親人,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術前排查梅毒,對患者也是一種保護。一旦出現意外,醫護人員就能及時採取更全面的治療。”

防治:避免不潔性接觸 症狀可疑及早查

“只要潔身自好、注意衛生,梅毒是可以防範的,無須恐慌。”結合梅毒的傳播特點,專家給出瞭如下的防治提醒:

1.日常要潔身自好,避免不潔性接觸。做好這一點,可大大降低感染梅毒的風險;

2.鑑於梅毒有多種傳播途徑,在潮溼的生活用品上可存活數小時,建議在公共浴池和衛生條件相對較差的旅店,儘量少用、慎用其所提供的公共潔具;

3.已知道自己患上梅毒者切莫諱疾忌醫,應及早主動就醫,但莫輕信江湖術士濫用藥物治療。在正規醫院,早期患者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及時、足量、持續用青黴素是可殺滅梅毒螺旋體,得到有效治療的;

4.為保護親人,出現疑似梅毒病症的患者應讓與自己親密接觸者知情。除了自己積極治療、做好隔離外,與已確診的患者有過親密接觸者最好也做血清學檢查,以排除染病的可能。

釋出於 2021-02-23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