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這種胃腸腫瘤症狀太隱蔽

avatar 麥玲殿下
2.2萬 熱度 A+ A-
受訪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間質瘤診治中心主任 何裕隆教授&張信華博士文/羊城晚報記者 胡菁 實習生 陳雪薇胃腸間質瘤,這

受訪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胃腸間質瘤診治中心主任 何裕隆教授&張信華博士

文/羊城晚報記者 胡菁 實習生 陳雪薇

胃腸間質瘤,這個讀起來有點拗口的病名,不僅百姓頗感陌生,很多醫護人員對其也是“蒙查查”。胃腸間質瘤長在哪?它等同於或腸癌嗎?怎樣才能早發現早治療?記者近日在中國基金會與中山大學附屬一院聯合舉辦的胃腸間質瘤大型義診中,請專家一一解答。

易混淆:

  與不少消化道疾病相似

據中山大學胃癌診治中心、中山大學附屬一院胃腸間質瘤診治中心主任何裕隆教授介紹,是本世紀初才正式命名和普遍使用的醫學新名詞。由於病程早期症狀隱蔽以及臨床症狀無特異性,在本世紀以前,病理檢查並不能區分和鑑別胃腸間質瘤,它長期被誤認為是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也常與胃腸道神經鞘瘤和胃腸道自主神經瘤混淆。

作為一種胃腸道,胃腸間質瘤有別於胃癌或腸癌,它可發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胃部原發多見,佔50%-70%;其次是小腸,佔20%-30%;結直腸佔10%-20%;食道佔6%左右。50歲-70歲是該病的高發期。

 易忽視:

  症狀隱蔽造成治療拖延

以往,胃腸間質瘤因診出率低,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疾病。近年來,隨著診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及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其檢出率不斷上升。據西方國家統計,胃腸間質瘤約佔全部肉瘤的1/5,已成為最常見的單一肉瘤型別。中山大學附屬一院胃腸間質瘤診治中心張信華博士表示:“雖然有越來越多的患者受到胃腸間質瘤的威脅,但遺憾的是,大眾對這一疾病知之甚少,加上胃腸間質瘤早期具有隱蔽性,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

據介紹,胃腸間質瘤在早期較小時基本無症狀,即使隨著瘤體的增大,患者會表現出一些明顯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拉黑便和等,但這些症狀也可見於其他消化道疾病,因此容易被忽視和漏診。在首次就診的胃腸間質瘤患者中,有20%-30%的患者已發展成為晚期;有11%-47%的患者已發生肝轉移和腹腔轉移,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易復發:

  對放療化療不敏感

“目前認為,胃腸道間質瘤基本上屬於惡性腫瘤,貌似良性的間質瘤最終都變為惡性的。”何裕隆說,胃腸間質瘤的惡性程度大致分為:超低危(瘤體<2cm)、低危(瘤體2cm-5cm)、中危(瘤體5cm-10cm)、高危(瘤體>10cm)。超低危、低危和中危的病人預後較好,接受手術切除後不易復發和轉移,而高危病人容易發生復發、轉移。

那麼,怎樣才能早發現呢?由於胃腸間質瘤沒有特有的症狀,又高發於50歲以上人群,何裕隆建議,超過45歲的人群做一次胃鏡檢查,有助發現早期腫瘤。一般來說,透過內窺鏡,可以排除大部分胃腸間質瘤。“目前,手術切除是胃腸間質瘤首選且唯一可能實現治癒的方法。對於間質瘤,非常強調完整地切除,第一次手術不恰當(如術中令瘤體破裂),都可能導致術後復發。因此,應謹慎選擇腹腔鏡手術。”

對於高危患者而言,術後複發率可達55%-90%,半數還同時出現肝轉移,這與其細胞生長活躍的特點有關,特別是位於小腸的間質瘤,就像割韭菜一樣,割了又長,有的病人因此做過多次手術。

由於胃腸間質瘤對放療、化療不敏感,以往除了手術以外,沒有更好的治療辦法。隨著分子靶向藥物的問世,間質瘤的治療獲得突破性進展,術前可以透過口服靶向藥物縮小病灶,創造更利於手術根除的條件;在手術切除後的輔助治療中,服用靶向藥物能延緩復發,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釋出於 2021-01-03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