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我國6個月~2歲的嬰幼兒是最容易患的。導致貧血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是營養性貧血佔50%以上。而這種貧血也是最好預防和治療的,媽媽只需從寶寶飲食上多下功夫就可以了。
寶寶貧血有何表現?
◎臉色、舌頭、指甲發白,沒有血色。
◎會導致孩子出現異食癖,比如喜歡吃牆皮、紙等奇怪的東西。
◎之前很正常的寶寶突然不活潑了,容易疲倦。
◎煩躁、愛發脾氣。
◎心率加快、噁心、食慾不振。
◎日漸消瘦或比同齡孩子肥胖。
寶寶為什麼會貧血?
導致寶寶貧血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慢性疾病、溶血等,但是大部分原因是在寶寶6個月~2歲應該加輔食時,所新增的輔食不合理而導致寶寶缺乏鐵、葉酸、B12等營養物質,進而造成了營養性貧血。
一般情況下,醫生都建議母乳餵養,可是母乳中的鐵含量非常低,所以在寶寶4~6個月時,家長需要適當為其新增輔食。可是有的家長卻沒能將輔食搭配得營養均衡。比如有的寶寶不吃深綠色蔬菜,那很可能會患上缺乏葉酸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有的寶寶不吃瘦肉、雞蛋、大豆類食品,就很可能患上缺鐵性貧血;還有的寶寶較同齡人胖出很多,這主要是土豆泥、米粉等澱粉類食物攝入過多而導致貧血。
還有的媽媽給寶寶輔食加得過晚,也會導致寶寶貧血。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寶寶6個月時再新增輔食,這是因為國外的媽媽吃肉更多一些,她們體內鐵的儲備量更大,所以能給寶寶的量也會更多,所以她們的寶寶到6個月時再加輔食是沒有問題的。可是我們國內的媽媽大部分吃肉不是太多,尤其還有一些素食主義者,這種情況下如果也到第6個月時才新增輔食,那寶寶的營養極有可能跟不上,進而導致貧血。
如何防治寶寶貧血?
鑑於此,醫生建議中國媽媽在寶寶4個月時就開始嘗試給他新增輔食。如果不敢肯定,可以觀察寶寶有無口水增多且不停流淌的行為,有無看到家長吃飯自己也很饞的現象。如果有,那證明是時候給寶寶新增輔食了。
新增輔食時,家長要注意平衡飲食的營養結構:
◎4個月以後:可新增強化鐵的米粉、菜泥、果泥。
◎6個月以後:可新增半個蛋黃、動物肝臟。
◎8個月以後:可以嘗試吃一個整雞蛋、紅肉泥(牛、羊、豬的瘦肉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每一類新新增的食品都要單獨新增一種,以觀察寶寶是否對其過敏,如不過敏可與其他食物混合食用。
另外,通常情況下,在寶寶第6個月和第9個月時是觀察孩子有無貧血的關鍵時期。不過,家長也不用特別擔心,因為在每次例行的體檢中,醫生都會留意嬰幼兒的成長狀態。只是在這裡要提醒各位家長,如確定寶寶有貧血症狀,一定要查明貧血原因,切不可盲目補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