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少吃真能抗癌又延壽嗎

avatar 娟秀醬
2.1萬 熱度 A+ A-
科學家對老鼠進行的實驗顯示,只吃六成飽可延長壽命如何對抗衰老,一直都是世界各國科學家關注的課題之一。如果說對於基因我們暫時無能為力,那麼能否可以透過飲食

科學家對老鼠進行的實驗顯示,只吃六成飽可延長壽命

如何對抗衰老,一直都是世界各國科學家關注的課題之一。如果說對於基因我們暫時無能為力,那麼能否可以透過飲食使自己更健康、更年輕、更長壽呢?最近,英國專家給出了一種可能性:少吃40%,可以延壽20年!

少吃甚至“禁食”可能可以延緩衰老,這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事實上,最近幾年,與此有關的研究成果時有見諸報端。根據記者的粗略統計,這個結論至少已經在小鼠、果蠅、拉布拉多犬以及獼猴的身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驗證。

在動物身上被一再證實的結果,是否可以“移植”到人身上呢?這其中的原理究竟如何?吃少一點,再少一點,果真是人類延年益壽的一條“捷徑”嗎?

文:記者 金葉

 實驗室結論一

  只吃六成飽 延壽20年

最近這次的研究結果,是由倫敦大學健康老化研究所釋出的。這個研究專案的主持者馬修·派珀告訴媒體,如果將老鼠的餵食量減少40%,它們會多活20%~30%的時間。而這轉換到人身上,差不多就是20年左右。而類似的研究結果已經在其他生物體上體現出來,甚至包括拉布拉多犬。

據悉,科學家們還在果蠅身上做了類似的實驗,該物種與人類共享超過60%的基因,結果依舊非常樂觀。所以這個團隊的科學家們相信,節食增壽,完全可以應用到人類身上。

事實上,關於節食可以增壽的理論本身並不新鮮。上個世紀30年代,美國經歷經濟大蕭條,在最為黑暗的1929~1933年期間,雖然人們普遍過著節衣縮食的困窘生活,但奇怪的是,美國人的人均壽命卻增加了6歲。這個奇怪的反差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康奈爾大學的營養學家對動物進行了實驗,得出結論:嚴格限制動物的食物攝入量,會使得它們的壽命更長。

在隨後的80多年時間裡,各國的科學家們從未放棄過對這個問題的探究,想要找出其背後的奧秘。

 實驗室結論二

  每兩個月禁食三四天可降低得癌機率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抗衰老專家費爾特·隆戈教授對厄瓜多一個家族的99名成員展開過長期調查。這些成員有個共同的特點,其身體當中的一種激素——類胰島素一號生長因子(IGF-1)分泌得非常少,他們因此罹患侏儒症,但隨之而來的一份“禮物”卻是:即便他們過著不健康的生活,抽菸,喝酒,甚至當中有一些人明顯超重,但他們卻從不會罹患或者。

隆戈教授受到啟發,對小鼠的IGF-1基因進行了改造,結果發現,身體當中IGF-1含量低的小鼠比其他正常的小鼠壽命長了40%。隆戈教授由此推斷,IGF-1因子就是將節食和長壽聯絡在一起的因素。“IGF-1因子會不斷促成細胞分裂。而當其含量低的時候,細胞的活動將轉換到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模式——身體產生新細胞的速度降低,並開始修復原有細胞,DNA損傷很有可能會因此得到修復。所以,被基因改造的小鼠和侏儒症患者不會得和衰老有關的疾病。”他表示。

隆戈教授稱,我們攝入的食物當中的蛋白質,會直接影響到體內產生的IGF-1因子的數量。“所以如果我們吃得很多,就相當於細胞一直處於‘加油模式’,不斷促使細胞消耗能量,而DNA損傷卻一直來不及修復,彷彿一輛從不檢修的跑車。”

隆戈教授表示,從理論上說,節食,或者低熱量飲食,都可以降低IGF-1因子的水平,但是最有效的方式則是禁食。但他也強調,禁食具有某種風險,所以只有健康的人才能嘗試,並且必須在有人監督的情況下進行。曾經有實驗者在隆戈教授的監督下禁食三天四夜,其體內的IGF-1因子驟降50%,這意味著該名實驗者罹患多種癌症的風險大幅度降低。

隆戈教授認為,如果能夠每一兩個月禁食一次,可以使IGF-1因子長期保持一個比較低的狀態。而事實上,難熬的禁食過程足以令很多人望而卻步,長期堅持下來的人更是萬中無一。而如果禁食不能持續,四日禁食的效果只會維持很短的時間,實驗者的IGF-1因子水平甚至會在不久之後再創新高。

 實驗室結論三

  飢一天飽一天 遠離老年痴呆症

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衰老研究所的馬克·馬特森教授則提出了另外一種可以增壽、同時也更加輕鬆的飲食方法:“間歇式能量攝入限制法”。

馬特森教授也是在對小鼠的實驗中得到靈感。他發現,對一種生來就註定會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小鼠進行“隔日禁食法”——第一天照常飲食,第二天只吃一頓飯,並且只攝入正常水平四分之一的能量——會使得它們在患病之前以正常的學習記憶能力生存更久的時間。“對於小鼠而言,可以將它得老年痴呆症的時間推遲6個月到1年。對於人來說,這可能意味著推遲30年。而如果讓小鼠日日飽食,它的學習和記憶能力會更早地出現問題,比正常狀態早3~4個月。”

馬特森教授還發現,禁食小鼠的腦部發現了一些新生的腦細胞。時時襲來的飢餓感似乎在實際上促使了新神經元的生長。“我認為這個現象從進化的角度講得通。如果你餓了,你得增強自己的認知能力。如果你能記得起事物的位置,你就有了生存的優勢。飢餓似乎在對大腦灰質‘施壓’,彷彿是鍛鍊對你的肌肉施壓一樣。雖然目前我們並未以人為主體做實驗,但我相信飢餓不僅能讓人更健康,還能讓人更加聰明。”

 臨床觀點:

  動物實驗不能簡單地類推人類

雖然世界各國的實驗室正在培育出越來越多更加年輕和更加長壽的小鼠們,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在抗衰老的“戰鬥”中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臨床醫生普遍對實驗室中得出的結果抱著謹慎懷疑的態度。

大連市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王興國表示,小鼠在實驗中“少吃40%,增壽20%”,即便其結論的確如此,也不能簡單地類推到人類身上。“首先,用動物就限食進行試驗,必須從兒時開始,從成年開始,限食的效果會很差;並且,小鼠、果蠅壽命極短,限食多活了幾天,就達到增壽20%了。因此,沒有理由相信人類也會按同比例增壽,要是隻增幾天,豈不虧大了?事實上,類似的研究前後已經進行了數十載,但至今並未有以人類為研究物件的實驗。”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營養科葉豔彬教授對此也表示贊同。“這些實驗目前得出的結論都是不確切的。以動物為主體得出的結果,距離‘人類也會因此延壽’這個結論還有很長的距離。必須以人類為主體進行實驗,而且還得經過不同年齡、不同人種、不同生理狀況的研究對比,再採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才能得出有效的結論。”

而依託於這些並不成熟的實驗結果,進行各種形式的節食和禁食,都具有不小的風險。“比如說IGF-1因子,確實和癌症、糖尿病以及一些代謝類疾病有關係。但以怎樣的方式、降低到什麼程度是安全的,這些都沒有確定的答案。IGF-1因子太高了當然不好,但也不是越低越好。對於健康人群而言,如果體內的生長因子處在一個平衡的狀態,那就沒有必要刻意改變。”葉豔彬說。

飢餓療法也好,禁食療法也罷,在葉豔彬看來,最難把握的就是一個“度”。“在什麼程度上保持飢餓?對於不同狀態的人群而言是不明確的。這就有了風險。我們的器官,無論是身體活動還是腦部活動,都需要能量來維持。如果能量攝入不夠,身體會變得衰弱。貿然禁食,可能不僅不能達到增壽的目的,反而會使得很多疾病乘虛而入。”

吃多不好 但飢腸轆轆也對健康不利

與“飢餓或者禁食究竟能不能使人更加長壽”這個仍尚待證明的命題相比,“人長期吃不飽會”、“不吃飯會餓死”卻早已被科學實實在在地證實。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外科主治醫師趙承淵詳細地分析了禁食有可能帶來的危害:“人類是恆溫動物,即便在睡眠中一動不動,仍然需要消耗能量維持體溫和內臟活動。禁食一天,肝臟儲存的糖原就會耗竭,人體就要開始把其他能源物質轉化為糖以滿足所需。禁食36小時後,肌肉蛋白質分解,釋放出氨基酸,肝臟在激素的影響下攝取丙氨酸來製造糖。禁食48小時後,機體開始動員大量脂肪來產生能量。不過脂肪並非‘清潔能源’,在消耗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酸性產物,血液和尿液中酮體的含量迅速提高,體液的酸鹼平衡開始經受考驗。如果此時飢餓仍未解除,脂肪燃燒也無法滿足生命需要時,人體不得不再次大量分解蛋白質。而蛋白質是生命的功能單位,蛋白質大量分解帶來的將是功能障礙。重度營養不良的人全身各器官都會瀕於衰竭,死亡也就不可避免。”

葉豔彬表示,最靠譜、最健康的飲食方法仍是均衡飲食。“中國營養協會推薦的膳食標準是一個金字塔結構,以糧食、蔬菜、水果、豆類構成‘塔底’,肉質蛋白則佔據‘塔尖’——不能吃多,但也不可或缺。總的原則是攝入和消耗的能量要平衡。吃太多不對,但總飢腸轆轆也對健康不利。對於該原則,西方國家也認同,比如地中海膳食,遵循的正是這個標準。”

釋出於 2021-02-20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