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端午節不可不吃的美味食物就是粽子,這種傳統源於汨羅江邊的漁夫,將米丟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龍,希望它們不要傷害屈原。

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划龍舟
端午節最應景的節目就是賽龍舟。端午節也叫龍舟節,可見賽龍舟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
門上插艾草和菖蒲
過去插艾草、菖蒲是為了避毒蟲,現在是避煞氣,防止傳統位理學上禁忌入內的邪氣。切記:一定要在下午3點前插艾草和菖蒲。
懸掛天師符和鍾馗像
無論是自住還是租房,都可驅散屋宅的煞氣。
雄黃塗抹小兒額頭
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驅毒,二借猛虎鎮邪,對於經常受驚的孩子特別管用。
扔災
用紅紙剪了葫蘆或蛇、蠍、蜈蚣、蟾蜍、壁虎五毒圖案,以白紙為襯,從農曆五月初起貼在門楣上,或用硬紙折成粽子形狀,纏上五色絲線佩戴於身,待五月初五一過,五色紙粽子和剪紙葫蘆一併扔至門外,可以驅散邪氣帶來好運。
戴香包
香包用五色絲線纏成,或用碎布縫成,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可以驅邪醒腦,增加運勢。
設草
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或插或懸在門上。還可焚燒艾蒿等驅趕蚊蠅。
端午節吃什麼
吃五毒餅
用刻有蠍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的印子蓋在餅上,內有五種不同顏色的餅。把“五毒”吃掉,使它們不能毒人,防止小人搗鬼。
打糕
打糕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慶祝端午節時會吃的食物,此時,人們歡聚在一堂,吃起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而且還增加了節日歡聚的氣氛。
煎堆
在福建的晉江地區有端午節吃煎堆的習俗,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紅薯粉和其他配料一起調製而成的綜合物,這個飲食習慣,自古時就有了,有很深遠的飲食淵源。
鹹鴨蛋
鹹鴨蛋是端午節必吃的一道食物,每年端午的時候,餐桌上總有一道鹹鴨蛋,蛋殼發青,但是內部的蛋黃金光閃閃、鹹香四溢,非常好吃。
吃粽子
因為南北方的飲食文化差異,粽子裡面的餡兒也有所不同,北方多為甜味粽子,以豆沙、紅棗等做餡兒,而南方則多為鹹味粽子,以肉、堅果等做餡兒。在朝鮮、韓國和日本等亞洲國家,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雄黃酒
雄黃酒是中藥材,也是端午節傳統飲食中很重要的一環,每年農曆初一的時候就會將釀造好的雄黃酒放在室外曬太陽,一直曬到初五,等到中午的時候吃粽子、飲雄黃酒。
端午節吃粽子的注意事項
1、放冰箱儲存
棗粽子和豆沙粽子放冰箱可儲存3—5天,如果是肉餡,3天內吃完為好。
2、粽子要熱透再吃
粽子剝開後如有黏絲,則表示粽子可能放很久不新鮮了,最好別食用。
一天只吃半個或一個,每天吃粽子別超過50克,也就是半個或1個。
3、粽子趁熱吃
專家還提醒,吃新包出來的熱粽子比較健康,不要把它放冷後再反覆加熱。
包粽子時要注意,粽葉蒸後放置一段時間顏色發暗是正常的。不要選皮色鮮綠甚至藍綠的粽子,因為粽葉很可能是經過硫酸銅處理,安全性沒有保障。
4、糖尿病人忌食粽子
肉粽雖然蛋白含量高,卻含有大量脂肪。因此高血脂病人應避免食用,可選擇豆沙粽、小棗粽和八寶粽等。因為糯米升糖指數高,不管是甜粽還是肉粽糖尿病人都應避免食用。
5、心血管病患者、“三高”人群、胃腸病患者都要慎食甚至禁食粽子。
端午節小知識
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