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消費者談馬桶蓋風波:國外標準讓我省時省力

avatar 芸姝殿下
2.1萬 熱度 A+ A-
面對“馬桶蓋風波”,一位業內人士說:“由於我們沒有統一的標準和監管,誰都可以在市場上存活,什麼樣的產品都可以拿到市場上來賣。

面對“馬桶蓋風波”,一位業內人士說:“由於我們沒有統一的標準和監管,誰都可以在市場上存活,什麼樣的產品都可以拿到市場上來賣。這才是最可怕的問題。沒有統一規則,永遠只能是——越誠實經營的企業,越吃虧”

就像在原本看似平靜的湖面擲下一個石塊,一篇兩千多字的文章,最近激起了有關“中國製造”話題的層層波瀾。

這篇文章題為《中國中產為何蜂擁去日本買馬桶蓋》,作者是財經作家吳曉波。但連他本人也沒有料到,這篇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形容為“很普通”的文章,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先是相關報道紛紛跟進,其後熱議隨之而來。

3月4日,有媒體報道,在兩會討論中,李克強總理甚至都注意到了國人赴日本購買馬桶蓋的報道。“消費者有權擁有更多選擇,我們也抱著開放的心態,這也會倒逼我們產業升級。”他說。

這場意外到來的“馬桶蓋風波”自然也波及到了相關的生產企業。

吳曉波這篇文章起到的影響力,“可以超過以前所有(國內)廠家廣告投放的總和”。某陶瓷企業市場總監、廣東陶瓷行業協會理事羅傑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在接受法治週末記者採訪時,他更表示,從某個角度上說,可以把2015年視為“中國智慧馬桶元年”。

不過,要贏回消費者的心,卻並非易事。

搶手“日本貨”原是“中國製造”

看著網間討論得熱鬧,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李林更覺得,自己半年前從日本購回智慧馬桶蓋的決定沒有錯。

兩年前,當李林第一次在日本駐華大使館新聞文化中心的衛生間見到智慧馬桶時,她感到很新奇。“光清洗方式就分兩種,還帶有‘除臭’功能。”

那天,這位平日對科技並不感興趣的文藝女青年把自己關在衛生間的小格子裡,把智慧馬桶“研究”了好一會兒。

2014年國慶假期,李林花兩千元人民幣,請去日本旅遊的朋友代購一個智慧馬桶蓋。

在她拿到馬桶蓋時,她一眼就看到了“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字樣。但經常代購海外商品的她,對此並不介意。“很正常啊。”她說。

李林覺得“正常”的細節,在此番“馬桶蓋風波”中卻意味著一個不小的轉折點:在不少赴日旅遊的消費者自以為購買到了日本生產的馬桶蓋時,媒體報道,一位杭州王姓先生在日本大阪某電器商場“驚奇地發現”:一款松下牌的馬桶蓋外包裝上赫然印著“Made in China”,產地竟是浙江杭州下沙。

最終,這款馬桶蓋的生產廠家被鎖定為“松下電化住宅裝置機器(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松下電化)。

資料顯示,松下電化成立於2004年,是松下集團目前全球唯一的電子坐便蓋集研發、製造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基地,產品銷往中國大陸、臺灣地區、香港地區、日本、俄羅斯、泰國等全球各國及地區。

因為王先生在大阪的發現,這家公司被推至前臺。

在收到法治週末記者的採訪要求後,松下電化官方回覆法治週末記者稱:“近幾年,中國市場對電子坐便蓋的認知度不斷提高,最近一段時間更是升溫,是一個偶然,也是必然,反映出消費者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在不斷提高。”

在這份官方回覆中,松下電化表示,從2004年開始在中國國內生產電子坐便蓋,松下電化“親眼目睹和經歷了國內的電子坐便蓋市場的孕育、發展的過程”。如今,松下電化的生產能力在每年100萬臺以上,20%至30%的銷量在中國國內。

“我們使用相同流水線生產面向不同國家的產品,很多零部件都是通用的。核心技術和質量標準都是一致的。”松下電化表示。

不過,面向不同國家的產品,公司會在細節上作出相應的調整。

“不同國家針對於家電的國家標準有所不同,滿足各個國家法律法規是最基本的要求。另外,各國的電壓、水質、衛生間環境等有所不同,我們在這方面也會有一些針對性的變化。”松下電化稱。

以中日區別為例,“日本是100V電壓,中國是220V電壓,在電路的設計上肯定會有所不同。另外,相比日本家庭普通的獨立廁所間,中國家庭更多的是乾溼不分離的衛生間環境,所以對於中國市場的產品,防水能力我們會有針對性的強化”。

缺乏“安全感”的中國消費者

在代購日本馬桶蓋之前,李林曾經到北京幾家大型家居建材城考察過國內銷售市場。在那裡,她見到過鬆下品牌的智慧馬桶蓋,也見到過一些其他的國內品牌。一番對比之後,她放棄了在國內購買馬桶蓋。

“作為消費者,我是比較主觀並且多疑的。”李林說,國內市場上銷售的智慧馬桶蓋,有些確實看上去很不錯,但她不知道那些宣傳,“是否百分之百屬實”。

“其實在國內,我們消費者現在購買很多產品,都會有這種心態:我們都知道‘中國製造’肯定有好產品,但我們沒有火眼金睛,不知道哪個是真正的好產品。”李林說。

這也正是李林寧可去日本買回一個“中國製造”的原因——在她看來,產品出口日本的標準,為她節省了“篩選”好產品的時間和精力。

對於這一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消費指導部主任皮小林也有著自己的觀察。

“有資訊表明,我們有一些企業確實能夠給消費者提供好的產品,只是有些消費者不知道,或者存在誤解。所以在消費者的消費選擇上,包括消協在內的一些機構,都有義務給消費者提供相關的選擇資訊,這需要消協來共同引導消費者科學理性消費。”

2014年10月9月,上海市消保委公佈了2014年度對智慧坐便器的抽查檢驗結果,共抽檢了27件樣品,其中包括15件實體店購買品和12件電商網站購買品。

法治週末記者查閱當時的抽檢結果發現:松下電化、美標(江門)、九牧、歐尚衛浴等公司生產的產品,有14款產品符合標準,3款產品“整改符合”,10款產品不符合標準。

不符合標準產品的主要問題,包括防水保護程度低、輸入功率和電流低於明示值、接地措施存在安全隱患、標誌和說明資訊不全等。

對於這份抽檢報告,皮小林表示,這種比較試驗的方式,也是消協今後要加強工作的主要方面。“上海消保委的這個測驗中,也有一些合格的好產品公佈。”他對法治週末記者說。

在上海工作的劉煒也看到了上海消保委的這份抽檢報告。當時,他也在準備將家中的普通馬桶蓋更換為智慧馬桶蓋。

“我正準備買,結果看到這份報告,發現我想買的那款智慧馬桶蓋赫然在列。”他對法治週末記者說,“想了很久,我決定日本代購。”

劉煒非常清楚購買海外商品的弊端,“比如產品不一定適合國內生活需求,以及售後服務很成問題”,但他還是覺得,“最起碼質量標準,國外總是比國內有保證的”。

而李林唯一的擔心在於水質。“國內水質較硬,我有些擔心,用一段時間後,會有水垢的問題。”

皮小林告訴記者,同樣作為消費者,如果個人選購智慧馬桶,他會依次考慮三個問題:“安全效能、價效比以及售後服務。”

“如果售後服務跟不上,有質量問題就不好解決。”他說,“現在旅遊消費、跨境消費這麼熱,市場國際化,類似於馬桶蓋這樣的情況還會有。這種情況值得研究,特別是在跨境消費的保護上。售後服務和消費維權非常重要,作為消費者,應該綜合考慮各種因素。”

有意思的是,3月5日,在兩會政協經濟界別的分組討論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監會原主席劉明康現身說法:“我前些天在西單買了個馬桶蓋,價格也差不多,沒用幾天就不好使了。”

在接受法治週末記者採訪時,羅傑坦言:“我們現在正處在這個關口……連我們中國人自己都忍受不了我們自己的粗製濫造了。但是,我們作為個體,除了是消費者,也是各自工作領域的製造者。我們在指責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粗製濫造時,也應該想想,自己是否在各自的領域中盡了本分、做到了最好?”

國貨反擊也需“規則”給力

在吳曉波的《中國中產為何蜂擁去日本買馬桶蓋》一文中,他這樣寫道:“我的這些在沖繩免稅店裡瘋狂購物的,年輕的藍獅子同事們,大概都算是中國當今的中產階層,是理性消費的中堅,他們很難被忽悠,也不容易被廣告打動,他們當然喜歡價廉物美的商品,不過他們同時更是‘效能偏好者’,是一群願意為新技術和新體驗埋單的人。”

然而,智慧馬桶蓋的消費主力,是否如吳曉波所言多為“中產”,尚無嚴謹的市場調查結果。

但是,無論按照可以查詢到的哪種標準,李林和劉煒都不能算得上是“中產”:二人都是城市白領,月薪幾乎都供了房貸。二人購買智慧馬桶蓋的初衷,各有不同。

在有過使用者體驗的李林看來,對效能的“喜歡”促使她作出了最終決定;而劉煒則是因為周圍老闆與同事的推薦和“慫恿”,“他們都說好,我就決定試試”。

而在法治週末記者採訪的有過馬桶蓋購買行為的10位消費者中,只有李林和劉煒是有想法並付諸行動的,有兩人有過想法最終放棄,另外6人表示“從未考慮”。

一位從事公務員工作的消費者對法治週末記者說:“之前我沒聽說過智慧馬桶蓋,網上看到這個事情,我去查了查,但我不會考慮購買。原因有兩點,第一是價格相對偏高,第二是感覺沒有必要,我們普通家庭,只要勤刷馬桶勤做清潔就完全可以了。”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這些尚不認可智慧馬桶蓋的人們,恰好是巨大的潛在客戶。

據悉,福建衛浴圈人士近期召開了一次會議,共同商討馬桶蓋產業發展。

一家潔具公司的微信公眾號釋出訊息稱,該公司生產的潔具在全國智慧馬桶產品進行優惠促銷,“前來單挑日本馬桶”。同時,一家國內衛浴龍頭企業的總裁亦向媒體透露,公司已推出“免費試用、滿意付款”活動。

緊接著,在這位總裁的邀請下,包括羅傑在內的國內衛浴行業觀察者和相關媒體,前往公司的智慧衛浴生產基地,現場參觀了其生產流程。

“我一直在等待國內衛浴廠家的應對。作為低關注度的陶瓷衛浴行業,我們對於社會熱點話題的把握尚缺乏準備。”羅傑說。

國貨馬桶蓋的“反擊戰”仍在繼續。

羅傑認為,一些國內智慧馬桶做得比較好的企業,“現在應該大家都有動作吧”。

在皮小林看來,“倒逼產業升級”是可能的。他對法治週末記者說:“消費者的需求是合理的。在經濟和消費新常態下,我覺得,作為生產企業,要不斷提高產品的功能、工藝等,以此來適應並回應消費者的需求。”

然而,我們的“中國製造”當何去何從?

“在熟悉的本業裡,咬碎牙根,力求技術上的銳度創新,由量的擴充套件到質的突圍,正是中國製造的最後一公里。”這是吳曉波的觀點,他認為,“中國製造”的明天,並不在他處,而僅僅在於——“能否做出打動人心的產品”。

李林也看了吳曉波的這篇文章。她說,當年在日本大使館裡第一次看到智慧馬桶蓋時,可能就是因為“自己被打動了”。

“我很高興看到國內企業的‘反擊’,也希望國貨可以成功逆襲,但是真正效果如何,還是要硬碰硬地去拼產品的技術和質量。”李林說。

羅傑認為,在“中國遊客瘋搶日本馬桶蓋”事件中,更應當反觀自身的,是本國市場監管和准入機制問題。

“國內陶瓷衛浴行業裡面,能夠有資格做標準制定的,至少有四到五家,但這幾家都有特定的既得利益。同時,每一次改革都有遺留問題。以我對行業的觀察來看,我們的企業並不缺乏創新。更多需要關注的,是我們的標準應該怎樣規範、提高。”他說。

在他看來,“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給企業。如果政府不能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和規則,那麼,一場沒有規則的遊戲,是不能保護好優質的運動員的。由於我們沒有統一的標準和監管,誰都可以在市場上存活,什麼樣的產品都可以拿到市場上來賣。這才是最可怕的問題。沒有統一規則,永遠只能是——越誠實經營的企業,越吃虧。”

釋出於 2021-02-24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