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男科主任 郭 軍
解放軍第二五二醫院關節外科主任 王振虎
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副主任 劉海寧
廣東省社會醫學研究會心理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 馬健文
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儀式即將舉行,不少人透過各種渠道已搶先看到了英姿颯爽的中國軍人的風采,他們結實、健壯、挺拔的身板,也成了不少人津津樂道 的話題。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一項研究顯示,健壯男人不僅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低,還會感到更幸福。但我國的國民體質檢測報告卻顯示,如今像軍人一樣健壯 的男性在不斷減少,越來越多的男人出現體虛現狀。有專家感慨地說:“男人不健壯,甚至可能影響民族未來。”
男性身體素質不斷下降
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結果顯示,我國成年男性體質健康的整體趨勢在下降,肥胖率居高不下並呈增長趨勢。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的吳正 憲教授在去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列舉了如下數字:近幾年世界男性平均身高排名中,韓國排第18位,平均身高1.74米;日本第29位,平均1.707米;中 國男性排32位,1.697米。7~17歲中國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齡男孩矮2.54釐米。2010年的《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報告》資料顯示,中國青 少年身體素質整體上也處於下降趨勢,跑、跳、力量等基礎素質全面落後於日韓。
男性疾病日趨年輕化也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郭軍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現在許多男人都帶著黑眼圈,精神萎靡不振;門診上發現,男性的發病 年齡提前,過去多數是45歲左右發病,如今很多35~45歲的男性就已經“力不從心”;中華醫學會統計發現,30歲左右男性,前列腺疾病發病率為30%, 年輕化趨勢明顯。
劉海寧表示,的男性也在增多,症的發病率約為10%,精子質量下降是主要原因。“我國人口計生委科學技術研究所對 1981~1996年公開發表的一項精子分析資料進行研究後發現,我國男性的精液質量正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下降,精子數量降幅達40%以上,尤其是司 機、白領等。”劉海寧對10年前招募的一批青島大學的男生進行評估後發現,符合精液質量標準的只有10%。
街上大腹便便的男人越來越多,而且也越來越年輕。有些人在大學裡是運動健兒,籃球、足球樣樣通,可往往走出校園三五年,肌肉就悄然離去,臃腫的大肚腩不請自來,手不能拎,肩不能抗的大有人在,生活能力逐漸退化了。
除此以外,男子漢氣概也在很多男性身上難以體現:分手就要跳樓,上大學還要父母陪,事事都要靠家裡……這些看起來荒誕不羈的事情卻常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兩個“任性”掏空男人
中國男性體質越來越虛弱,心理越來越脆弱,既是時代病,也是“自找的”。
首先,王振虎認為,科技的進步讓機器代替了雙手,讓汽車取代了雙腳,讓電腦取代了大腦……工廠裡,工人只需按幾個按鈕,流水線就會自動運轉;在田間 地頭,農民伯伯揮汗如雨的場景,漸漸被拖拉機、收割機的轟鳴聲所取代。可以說,大多數男性已經找不到做體力活的機會了,身體得不到鍛鍊,自然就不如過去那樣健碩了。
其次,科技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成就了人的惰性。掏出手機就能點外賣、買日用品、叫出租車;洗碗機、掃地機器人讓人們不再需要動手做家務。王振虎說,許多男性忙於工作應酬,缺乏鍛鍊,各組織器官發生退行性改變和機能衰退,為健康埋下了隱患。研究表明,缺乏體力活動是導致心血管病、和肥胖的 主要原因。
再次,劉海寧表示,當代男性的健康意識呈兩極分化狀態,即一部分人特別在意身體,有點頭疼腦熱就緊張;一部分男人卻不太重視健康,大魚大肉大酒,沙發裡一坐就是一晚上。郭軍將後者歸納為兩個“任性”,認為這是導致男性身體素質下滑的原因之一。一是任性的生活方式,熬夜、熄燈後玩手機、生活不規律等會 導致細胞代謝異常、內分泌功能紊亂、身體抗病能力下降;二是任“性”的性生活,過早性生活或無節制性生活都會傷精。
第四,擁有男子漢氣概的男性似乎不再受推崇。娛樂圈諸多“雌雄莫辨”的“小鮮肉”成了不少女粉絲的最愛。在馬健文看來,明星的形象會引導追星族及身 邊人效仿,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前的社會審美觀和價值取向。這樣環境下,普通男性難免受影響,進而模仿明星,以吸引自己的心上人。
最後,馬健文指出,新一代年輕人多是獨生子女,不少男孩從小被過度保護,受到長輩的寵愛,事事被包辦,長大後男子漢氣概難免不足,需要“二次心理發育”。
男人虛弱,影響廣泛
“男人不健壯,不僅對家庭和個人產生負面效應,還會影響民族未來。”馬健文說。
第一,體質差直接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走幾步就氣喘吁吁,工作一會就眼花,這樣的體質怎麼享受生活?怎麼養家餬口?醫學研究表明,男性不孕不育高發、心腦血管疾病年輕化,都與體質下降有關。
第二,“大肚腩”和“腱子肉”代表兩種生活方式,前者回家就陷進沙發;後者一般生活自律,對人生家庭都有追求。此外,大腹便便的“虛男”們對下一代也起不到榜樣作用,更難成為“社會和家庭的頂樑柱”。
第三,對自我健康有要求其實代表一種個人修養。在國外,健身是全民參與;在我國,最新發布的《北京社會心態藍皮書》顯示,老年人是健身主力,中青年在這方面做得並不好。
第四,劉海寧認為,男性體質虛弱會增加整個社會的醫療負擔,導致全面素質下降,甚至促使亞健康社會形成。馬健文認為,假如一國男性只有軍人或儀仗隊員是英姿颯爽的,而其他男性卻弱不禁風,那麼將會對民族未來造成極大負面影響。
健壯男人要從小培養
培養真正的男子漢除了鍛鍊,更需要從小培養男孩的責任感和勇氣。俄羅斯少年軍校的小學員,他們十幾歲進入軍校,每天接受正規的軍事訓練和嚴格的管 理。這些男孩早上七點就要起床訓練,無論天氣多冷都要用冷水擦洗上身和洗腳。學校還特地請來女心理學家幫助新學員擺脫孩子氣,實行“斷奶”式教育。
英國以“紳士精神”著稱,培養小紳士是他們的專長。英國父母常帶著男孩子去探險,在險惡的自然環境中生存,鍛鍊男孩的意志和勇敢精神。英國人在公共汽車上遇到老人、殘疾人和孕婦都會主動讓座,但唯獨不會給孩子讓座,他們認為孩子(尤其是男孩)需要鍛鍊,應該鼓勵他們獨立。
日本和韓國都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但在培養男孩方面卻比中國人走得遠。日韓兩國都注重孩子的吃苦教育,男生常年穿短褲,還要學會自己養活自己。每年的第一場雪,父母都會帶著孩子到戶外洗冷水浴。
培養健壯的男人不僅僅是學校和社會的責任,更是每個家庭的任務。讓男孩不要從小就生活在“蜜罐”裡,在學校多參與體育運動,多讓男孩承擔責任,培養 其使命感。已經步入社會的年輕人要明白自己肩負的家庭和社會責任,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中成長起來的男孩,更不能恃寵而驕,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身心健康地 工作和生活,這也是提高幸福感的方法。